<$BlogRSDUrl$>

虽说无一物,尘埃处处盖。未经勤拂拭,何知镜非台?

1.31.2011

对自己有纪念价值,在别人眼中却是废物的东西,有价值吗?
不能说没有。但价值,是在于能够给自己一个“感觉”。感觉,说来也是脑内的化学、电流作用。

金银财宝,在沙漠里要渴死没人卖水给你,有价值吗?
游戏里面的物品,可以换真实生活中的现金,有价值吗?
不能说没有。但这不是绝对的价值,只存在于和别人“共有”的价值观。因为我和你都认同这张纸的价值,你才可以用这张纸和我换想要的东西。我又拿着这张纸去和别的认同这张纸的人换我要的东西。附带一说,据说马币在很多国家是换不到钱的,也就是说在这些国家我们理所当然当成有价值的钱是废纸。而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,说到底,也是想用换来的东西制造一个脑内作用。

就为了脑内作用,我们奔波劳碌。为了活着去体验更多的脑内作用。
“人命的分量不是那么轻的”,剧中的人物说。

但,就是那么轻。据统计每天大约有十多万个人命消失,只要我们不认识那其中的任何人,就会很平常地过,完全不被影响,不会意识到十万个人命的分量。

身陷其中就无法客观。用一个杯盖着一直蚂蚁,就好像一个牢房它无法脱出。对人类来说却是失手就会摔破的脆弱物品。但就算蚂蚁意识到杯子只是几十几百立方公分的脆弱物品,他还是脱不出。

而我们知道自己不过是当今活着七十亿人口(据统计)的其中一个,住在一个(据说)有1.08321×1012 km3大的土块的时候,怎么去用这种情报呢。那跟古今未来活着的人比,和宇宙比,又怎么样呢。

尽管蚂蚁拼命也逃不出,一个杯也只是一个杯。

1.19.2011

不意识到死亡,就会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。比如说先苦后甜,实际上可能先苦了然后死掉永远没得甜。电视里的爸爸对孩子说,不找分好工作,有没有想过三十年后的事?三十年很长啊,哪一天死了都不奇怪。不考一个文凭浪费,但死了那张纸也不过是个纪念品。

1.11.2011

死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。

死亡是一个必然。但不是真的死到临头,很多人不会去意识到。一个半年后会死于车祸的人可能还是若无其事的过活,但如果你今天得到通知将会在半年后死于病症,想必会想办法在这半年内做一些你觉得重要的事。

但死神总是神出鬼没的。实际上就可能在自己毫无准备中突然死去。所以如果平日意识着死亡,也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整理自己的价值。明年考试有明年考试的读法,明天有明天的读法,不知道几时会有突击考试,也就会有相对的应付方法,什么时候要考都没有问题。但我们平常应付死的态度是,反正几十年后才考,先去做一些别的事,死到临头,依各人的生活方式,到时候什么都来不及做了也是不是不可能。

但同时,每天想着可能明天考试,结果不吃不睡不玩也是不行。也不能因为“我可能不会活那么久”,就不为“那么久”作打算。万一一不小心还活着怎么办。

死亡是一个有趣的问题。

1.06.2011

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。

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毕竟是种人造的道理。

实际上,你不耕耘,野生的果树还是会结果。自然界中,自食其力去捕猎的动物存在,同时也有随便吃随处长的草的,等待别的动物捕猎后吃剩饭的,甚至寄生虫也是适者生存的战役中的胜者。小孩子用印度老的长手是完臭,大人用就是『技巧』。只要换个角度看,寄生虫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获得能量生存,不正是相当高超的生存技巧吗。

当然我们在进化中抽了个不上不下的签,有强力头脑的同时变得生活不努力不行。与此同时,我们所向往的收获,有多少是真的自己认为是种收获的,有多少又是在他人环境的影响下被洗脑,把不重要的东西当成重要呢?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