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$BlogRSDUrl$>

虽说无一物,尘埃处处盖。未经勤拂拭,何知镜非台?

6.29.2015

处世 

有些事情不用特别去想,做着做着自然就会成长。
有些事情却要刻意去注意、思考。

一个人的处世论是需要注意才能培养的。

我觉得处世论这种东西,并不是“有”或“没有”,每个人都有,只是看你有没有清晰地了解到“自己的处世论是这样”。比如说以和为贵,还是注重利益,或者礼节等都是处世论的一部分吧。而当一个人掌握到自己的处世论是怎么样,才能真的去思考分辨自己的处世方法是对还是不对,或者适用不适用于什么场合。

x     x     x

喜欢通灵王一部分是喜欢主角的处世论。算是处于一种不僧不俗的境界吧。一方面没有什么过于深奥的想法,都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实行,他也不讲什么大道理,只是分享自己的想法。另一方面却体现了佛家的不执。不执着于已经发生了的不可以改变的事,但对于自己可以影响的状况不置身事外。不执着于自己的意见,可以容纳他人有和自己相对的思想,因为他可以接受每个人都会去做各自觉得能够接受的选择,去寻找各自能够觉得舒适的环境。甚至连选择正义还是邪恶都是各人的自由。但这种自由也有个限度,他不同意杀人,因为杀人让被害者连选择的能力都失去。

6.23.2015

道家说:“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為道。”
不被“下士”嘲笑,那就不够料来称为道了。

做一个决定的时候,特别是脱离常规的决定,多多少少会遇到别人的批评或阻碍。
自己的决定是对还是错,很难以别人的论点来分辨。
做错了,比自己高明的人会批评,做对了,所谓的“下士”也会嘲笑。
实际上很难判断是自己真的错了,还是自己的想法足够深入,下士无法理解。

但是,也只能前进,去经历自己的决定造成的成果,然后判断是对还是错。

6.19.2015

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 

说道家的无为,也是很有意思的想法。

无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干,难道躺床上等着饿死吗?
而是顺其自然,不强求。
不争,天下也就不能和你争了。

其实亚洲人对于勤的执着也不见得是美事。
西方中小学过得那么轻松,还是跟我们一样能进大学,我们也不得不认至少与本国相比,还是外国的大学好。

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,但在不需要吃苦的时候吃苦也是白吃。努力重的不是量,而是质。
教学的方法好,就不用勉强学生读书。学习原本就是有趣的事,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,要阻止他们继续探究反而难。

道家对领导有这样的说法:“太上,不知有之”。最好的领导,下面的人不意识他的存在。等到功成事遂,“百姓皆謂我自然”,下面的人都以为自己做的是自己想做的。

6.18.2015

爱拼才会瘿 

性格是这样,就有长辈说:“不可以这样,我们华人啊,要懂得打拼。”

可是说到华人呢,我们的三大传统思想是佛道儒。
佛舍弃名利,道讲究无为。
儒虽然把勤奋当成美德,但也重视精神的成长,不反对谋利,但也不以利为勤奋的主要目的。

那光是以事业成就来给人评价,是华人该做的事吗?
不可以这样,我们华人啊,要懂得追求内心的成长。

6.17.2015

三十而立 

要说三十而立迟了两年,就把三十当三十代来说吧。

孔子说三十而立,并不是说三十岁就应该达到“立”的层次。那是他的自我评价,说自己三十的时候三十而立。三十而立的“立”有各种说法,中华文化学者南怀瑾的解说是:“立就是不动,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,确定了,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。”

所以三十岁前后,孔子就对自己的待人处事的道理有所理解,而且多少已经有确信。

三十而立理论上不难。毕竟当了十多年的成人,待了不少人也处了不少事。
可是实际上不容易。一般处理事物的时候都会针对该事物, 而不会仔细去分析自己完整的处事论,思考从这个处事论的观点要怎么去处理事务。所以孔子在没有三十而立这个观念的情况下达到三十而立,不愧是名垂千古的思考家。

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处事论。一般人的自我定义,可能以自己的喜恶为准(我是gamer、影迷、歌迷等),或自己的社会定位(我是父亲、社员、xx家),自己的意见(打倒xxx)等。很少听到人以明确的处事论来自我定义。

下次交新朋友时,试试以处事论来自我介绍吧!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